全球动态:退市风险压顶 3家ST公司股价跌破1元

本报记者 李亚男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截至1月13日收盘,*ST凯乐、*ST金洲等3家公司的股票依旧低于1元,结合公司此前的公开信息可知,退市风险显而易见。

1月13日,*ST凯乐也发布公告称,公司股价已连续11个交易日低于1元,可能触及交易类退市的风险。如后续触及交易类退市,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在15个交易日内对公司股票做出终止上市决定,公司股票不进入退市整理期。

多重风险下ST公司难“保壳”

从公开信息中可知,一些股价持续走低的公司,在过往还存在其他风险。而上述3家ST公司中,有企业还面临多重退市风险。*ST凯乐于2022年12月2日收到中国证监会《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》,公司已经触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风险警示情形。如收到正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,公司将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,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。2022年9月30日,公司归母净资产为-21.12亿元。公司预计2022年度净资产大额为负,2022年年报将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。而此后,公司股价持续下跌,出现交易类退市风险危机。

*ST金洲面临的“麻烦”也不小,截至2023年1月12日,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10个交易日低于1元,公司股票存在可能因股价低于面值被终止上市的风险。而此前的去年11月14日,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《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》,根据查明涉嫌违法的事实,如果公司2019年末、2020年末净资产经追溯调整后为负,进而可能导致2020年末、2021年末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。根据相关规定,公司股票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。如果2020年末、2021年末两年净资产不连续为负,则公司股票可能不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。目前正在对涉嫌违法的事实和财务数据予以核实。

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律师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介绍,近年来,围绕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,沪深交易所不仅全面修订了财务指标类、交易指标类、规范类、重大违法类退市标准,还就营业收入扣除标准进行了充足的细化。

杨兆全表示,总体来说,在“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+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”的财务退市指标原则下,上市公司无法再通过变卖资产、突击做高收入、大股东注资等方式保壳,监管和投资者更看重的是上市公司实打实的持续经营能力,这无疑大大提高了“保壳”难度。基于当前零容忍、强监管情势之下,上市公司需要认清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大趋势,敬畏市场、尊重规律,努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健康状态。

对于触及交易类退市的情况,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,如果是面值退市,不仅意味着公司经营状况堪忧,而且,退市本身又加剧了公司再融资的难度,退市后公司的偿付能力会受到重大影响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如果退市公司此前因证券违规而被投资者提起诉讼,公司退市会对投资者维权诉讼产生间接影响。因此,在违规上市公司退市的情况下,投资者诉讼中被告的选择尤为关键,投资者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加公司高管、中介机构作为共同被告。

退市不免除民事责任

多重风险压顶之下,投资者如何保护自已合法权益显得十分重要。

对于投资者,王智斌建议积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,“面值退市本身就是投资风险的一部分,从微观的角度看,‘踩雷’的投资者在股票退市的过程中会遭受一定的损失。从宏观的角度来看,通过退市机制将‘劣币’驱逐出市场,有利于证券市场长期的发展。”

不过,也有投资者在积极准备向公司索赔。“目前代理的投资者诉讼案件来看,有不少*ST凯乐、*ST金洲的投资者准备提起民事索赔诉讼,部分诉讼案件材料已递交法院,退市并不意味着民事责任的免除,因此,投资者不要过度悲观。”王智斌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介绍。

此外,杨兆全建议,投资者应当了解退市制度等相关规则,充分关注上市公司发布的“退市风险警示”等公告,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,理性投资。“如果很不幸,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存在退市风险,甚至是已退市,也不要过分焦虑。退市不是一退了之,对于欺诈发行、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,投资者均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及其有过错的董监高等责任人员、中介机构等承担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,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”杨兆全说。

(编辑 袁元)

关键词: 公司股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