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即时:上市前景未定资金链承压 威马汽车高管集体降薪50%
本报记者 龚梦泽
进入11月份,各家造车新势力相继公布了10月份交付量情况。然而,作为曾创造了新势力单轮融资记录的威马汽车,却已难觅踪影于榜单之中。近日有消息称,已经成功向港交所递表的威马汽车疑似出现财务危机,将实行包括“高管主动降薪50%”在内的一系列财务政策,以期能顺利度过资本寒冬。
(资料图)
为此,《证券日报》记者第一时间向威马汽车方面求证,截至发稿并未予以回复。另从接近威马方面的人士处了解到:“情况基本属实。自10月份开始,威马员工的工资按照七折发放,管理层工资按照五折发放。”上述人士表示。
种种迹象表明,造车新势力的处境正在遭受剧变。对此,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,威马汽车应该还没到债务违约的程度,但正在面临相当程度的财务危机,因此需要大幅度缩减研发以及营销方面的投入。
“赴港上市已成为威马为数不多的求生路径,尽管公司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。但在此之前,威马汽车只能降低支出,等待答复。长远而言,造车新势力还是需要以提升产品整体质量,提升品牌信任度为长远之计,回归理性的成长路径和商业逻辑。”张秀阳表示。
多次资本市场运作未果
威马汽车全员降薪应对财务危机
据接近威马汽车方面人士透露,此前威马年终奖约为3-4个月的工资,占员工全年收入的30%;加上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的13薪,年底原本可以拿到4-5倍月薪额的奖金。然而,由于“2021年公司年度KPI不达标”,威马HR通过线上会议通知全体员工取消2021年年终奖,13薪也被延后到今年6月份发放。
2022年,由于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恶化,“从今年10月份开始,威马员工工资已按照七折发放,管理层工资按照五折发放。”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。对此传闻,威马汽车目前尚未有回应。
数据显示,2022年1月份-6月份,威马汽车累计交付量为21738辆。作为对比,同为第二梯队的零跑汽车和哪吒汽车,同一时期交付量分别为51994辆和63131辆,分别同比增长265%和199%。
事实上,此前一直静候科创板上市的威马汽车早已备受“掉队”评价困扰。对此,威马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沈晖曾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战斗,上半场都没打完,还远没到分胜负的阶段,所以不存在掉队的问题。”沈晖表示,近期威马之所以略显沉默,因为正处于推进上市的敏感期,不便发声。然而,进入2022年以后,威马汽车的市场表现非但没有好转,反而声量渐息。
据记者了解,威马汽车曾尝试登陆资本市场谋求新局,但结果皆不顺遂。早在2018年,沈晖便公开表示,威马汽车将寻求海外上市的可能性;2020年9月份,威马汽车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,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,抢滩“科创板新能源第一股”。
2021年1月份,中国证监会上海证监局发布公告称,威马汽车已具备辅导验收及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条件。按照规定,威马汽车本该公布其招股书,然而威马汽车却并没有按照流程工作,其登陆科创板的计划最终不了了之。最近的一次,2022年6月1日,根据港交所发布的文件,威马汽车已提交上市申请书,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、招银国际和中银国际,至今仍无明确说法。
据天眼查显示,从成立至今,威马历经12次融资,累计融资超350亿元,包括上汽集团、红杉中国、百度等都是其投资方。2018年1月份,威马收购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,拿到生产资质。2018年9月份,威马首款量产车EX5正式上市,售价14.68万元-19.88万元,定位紧凑型纯电SUV。
威马研发投入远低于日常开支
专家称“休克”疗法效果未知
事实上,威马汽车的式微与其产品定位和产品质量息息相关。在成立之初,沈晖将威马定位成“电动汽车版的大众”,主攻10万元-20万元的中低端市场。然而,这种价格产品策略,既不及新势力同僚中蔚来的高端智能,又不如哪吒、零跑的经济实惠。锚定的售价区间直接迎战燃油车中坚领地,致使销量成绩平平。
产品定位欠妥之外,威马汽车的产品质量也不及预期。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观察到,2020年10月份,威马集中爆发多起车辆起火事件,为此不得不召回1282辆问题车;进入2021年后,威马仍然不时被曝出车辆起火事故,但公司鲜少进行正面回应;2022年,威马疑似通过“锁电”减少起火事故的发生,引发市场争议,但官方始终未直面回应相关问题,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。
当下而言,威马正面临着现金流吃紧、产品力孱弱等一系列生死难题,而赴港上市已成为威马少有的求生通道。截至2021年末,威马有息负债已接近百亿元,在手现金只有41.56亿元。据其赴港招股书显示,公司在2019年-2021年间亏损额持续增加,其中2021年更是巨亏82亿元。
记者查阅财报显示,过去三年威马财务状况持续紧张,公司运转极度依赖融资。威马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在过去三年逐年增长,保持在9亿元之上,行政费用成为公司日常开支的大头。其中,公司2021年的行政费用达到27亿元,占总营收比接近57%。横向对比“蔚小理”,三家公司均将销售费用与行政管理费用进行合并,该部分费用的占比分别为19%、25%及13%。
同期,威马研发投入却分别仅为8.93亿元、9.92亿元和9.81亿元,远远低于销售成本和行政费用支出。对于科研投入的怠慢,让威马看起来似乎并没有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今资本市场对于新造车势力的投资态度已由激进转为审慎,即便完成上市,也并非能高枕无忧。据记者观察,上市前曾多次削减募集金额的零跑汽车,今年9月29日敲钟首日破发超三成,从最初开盘价48港元到目前的18港元,股价已经跌去60%。
张秀阳认为,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已经趋向谨慎。“在全球经济下行、动力电池大幅涨价、造车原材料成本不断提升的背景下,如果自身缺乏足够的竞争力,想要获得市场的资金支持将越来越困难。威马能否通过全员降薪冲出重围,仍需观察。”张秀阳表示。
(编辑 袁元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