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消息!变中求进 央企上市公司三年改革阔步走

□从经营业绩来看,央企上市公司展现出强大韧性。2021年,A股央企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8.67万亿元、净利润约2.66万亿元,“稳定器”作用凸显

□从行业结构来看,A股既拥有大量深耕电力供应、交通运输、采矿以及建筑等传统行业的龙头央企,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在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等领域动能充沛的细分冠军

□利用IPO、再融资拓宽融资渠道,借助并购重组有效整合资源,通过分拆上市助推优势布局……央企正运用各项资本工具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上市公司质量


(资料图片)

◎记者林淙

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、收官之年,央企迈过铸魂、减负、修身、增效的改革关卡,交出了一份活力与效率并举的时代答卷。

央企之重,是国民经济的“稳定器”和“压舱石”,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。截至2022年9月30日,A股共有央企445家。2019年至2021年,汇聚更多“大个子”的沪市央企合计营收、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.5%和8.2%,深市的这组数据则为22.26%、18.6%。

央企上市公司,在用好IPO、再融资、并购重组、分拆上市等资本工具的同时,持续优化治理效能,不断夯实社会责任,切实分享发展红利。

创新焕发活力

回顾国企改革三年之变,央企上市公司实现规模效益持续增长,经营指标继续优化,且发展潜能逐步显现。

从数量规模来看,截至2022年9月30日,沪市262家央企上市公司市值逾15万亿元,在沪市中占比超过三成;深市183家央企上市公司中5家市值超千亿元,13家市值超500亿元。

从经营业绩来看,央企上市公司展现出强大韧性。2021年,A股央企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8.67万亿元、净利润约2.66万亿元,“稳定器”作用凸显。今年9月以来,沪市有近20家央企获主流机构扎堆调研,包括中国移动、三峡能源、中国巨石等。

从行业结构来看,A股既拥有大量深耕电力供应、交通运输、采矿以及建筑等传统行业的龙头央企,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在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等领域动能充沛的细分冠军。

居于产业链上游的中国石油,2021年凭借油气两条产业链的高效运行,经营业绩创下近7年最好水平,且今年上半年继续实现近35%的营收增长。创新赛道上实现加速奔跑:正极材料龙头当升科技今年上半年营收、净利润增幅分别高达204.92%和104.06%;疾驰在新能源领域的长安汽车上半年“跑”出238.74%的净利润增速。

从研发投入来看,以沪市为例,2021年沪市央企研发支出合计3601亿元,相较2019年增长52.6%,年均增幅达23.5%。目前,科创板上市央企已汇聚超过1.5万人的研发人才,累计获得发明专利超过7000项。

从创新成果来看,有时代电气作为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,实现了列车核心系统的国产替代;还有中国通号承揽匈塞铁路旧诺段、诺苏段项目,为中国高铁进入欧洲市场贡献力量……上市央企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、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上担当表率。

“数字化已成为我们转型的重要方向。”中远海控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,今年公司共升级8条航线,新增3条航线,合计投入运力达352艘船舶,443万标准箱。同时,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,中远海控与多家知名港航企业共同发起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,并成功推出无纸化放货、区块链提单等产品,有力提升了物流效率;物联网方面,公司物联网IBOX智能冷箱技术已投入应用,可提供全程冷链服务。

改革激发动力

2021年2月,国企混改试点首家单位中国黄金在上交所挂牌交易,自此,上市公司逐渐成为国企混改的主要载体,改革红利不断释放。

首先,央企国企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,劳动、人事、分配制度改革按下“加速键”。中国能建2021年成功实施自组建以来规模最大总部岗位公开竞聘机制,南方电网让“能者上”“庸者下”“劣者汰”成为常态,央企国企逐步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。

截至2022年6月,中国宝武、国投公司、招商局、中国建材等央企公司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,实现国企监管方式从“管企业”到“管资本”的重要转型,这对于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及提升国有资本控制力、影响力等皆意义重大。

与此同时,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,以混促改,也是央企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、促进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。如西部建设通过非公开发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海螺水泥,双方合作实现了混凝土行业龙头和水泥行业龙头的强强联合;东华科技借助非公开发行引入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陕煤集团,后者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资源优势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增添了充足活力。

更多央企利用灵活的股权激励手段,充分激发员工创新创业的活力。2021年,沪市共有28家央企披露股权激励草案,涉及激励股份10.31亿股,激励对象涉及董监高和核心技术骨干人员等,激励价格最低达到五折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1年,中建环能、机器人等3家央企创业板公司创新性地采用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实施股权激励。

谈及改革过程,华润三九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,曾面临新药研发周期长、创新领域人才短板、中长期激励机制有待优化等一众难点痛点。“但在攻坚过程中,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大改善。”公司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公司首次推动实施《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》,激励对象向科研骨干人员倾斜;并建立奖快奖省、多劳多得的新品研发项目激励机制,及驱动新业务快速增长的项目激励方案等,有效激发了公司的科技创新动能。

资本助推实力

利用IPO、再融资拓宽融资渠道,借助并购重组有效整合资源,通过分拆上市助推优势布局……近年来,央企正运用各项资本工具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上市公司质量。

2020年至今,沪市上市央企共新增32家。深市央企亦持续扩容。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,深市新增上市央企18家,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、国防军工、能源等行业,IPO募集资金总额249.50亿元。

股权再融资方面,以深市为例,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,深市央企通过非公开发行、可转债、配股、优先股等累计再融资860.75亿元。如科大讯飞2019年以来实施了两次非公开发行,募集资金合计54.77亿元,用于提升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并保障项目开发。公司盈利能力、资产规模同期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。

并购重组方面,沪市央企上市公司2019年至2022年三季度末共披露重组方案50家次,涉及交易金额约2870亿元;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,深市央企上市公司共实施31家次重大资产重组,交易金额合计4345.47亿元。典型案例如中国建材集团推动旗下中材国际、宁夏建材、祁连山等上市公司进行重组,实现行业深度整合。再如,中信集团将特钢资产注入大冶特钢,实现集团特钢板块整体上市,成为A股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特钢上市公司。

此外,央企还积极利用分拆上市理顺业务架构、突出主业优势。自中国铁建2019年12月披露沪市首单分拆上市方案以来,沪市目前已先后有9家央企披露分拆方案。中国交建、中国中铁、中国能建等央企公司,均选择将下属设备制造、工程设计等业务相对独立的子公司进行分拆,打造专业化上市平台。

与此同时,央企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,更加注重分享发展红利,让股东更有获得感。2021年度,沪市央企实施利润分配金额合计5988.8亿元,较2019年增长34.42%。同期,136家深市央企披露现金分红方案,分红金额710.45亿元,创近3年新高,股利支付率达38.14%。

关键词: 上市公司